中新网迪拜12月1日电 当地时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开幕式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
COP28大会候任主席苏尔坦·贾比尔以及来自国际组织、政府、企业、媒体、科研机构等的数十位中外嘉宾出席了当天的活动。与会者积极评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赞赏中国为推进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治理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等理念正引领着中国向着一个绿色的未来转型。”出席活动的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中国已经赢得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如今在太阳能、风电、氢能、电动汽车等领域都在全球占据重要的份额,正在引领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他认为,中国不仅设定了政策目标,更在技术上具备实现这些目标的工具。
“中国不仅在在净化城市空气方面,同时在向全世界提供太阳能电池板方面以及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以及电动汽车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美国环保协会总裁柯瑞华表示,美国环保协会非常认可“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愿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作出更多努力。
当天的活动适逢COP28开幕首日。COP28中国角开幕式前,中外嘉宾在中国角内共同参观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展览和气候行动漫画展。
据悉,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与中新社连续第二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主办“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旨在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积极进展,提振全球气候治理信心。
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新闻网承办。为配合此次边会,双方还联合出品了公益歌曲《给世界的礼物》,于30日当天全球发布。(完)
中新网兰州12月1日电 (记者 冯志军)新修订的《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于1日起正式施行。当日,甘肃省水利厅在兰州举行了《条例》宣讲活动,希望通过此举营造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提升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甘肃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境内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形式,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任务艰巨。
甘肃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军介绍说,近年来,甘肃各地依托水土保持工程,打造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中药材”“梯田+草畜”“梯田+花椒”“梯田+油橄榄”等多种“梯田+”特色农业产业样板,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2023年5月下旬,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水保梯田建设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甘肃省水利厅供图
“山顶戴帽子、坡上挂果子、山腰系带子、山坡穿裙子、沟里穿靴子。”近年来,甘肃先后实施了以坡耕地改造为主的保障“粮食安全”工程,以经济林草为主的“生态经济工程”,以沟道滩岸、塬面防护为主的“拦蓄工程”,以田间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和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等五大工程,建立起“五子登科”的立体综合防治体系。
牛军说,近年来,该厅将水土保持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持续健全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深入推进流域系统综合治理,狠抓项目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水保监管效能,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走出了一条水土保持的甘肃样板。
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甘肃省全口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治理塬面面积1160.1平方公里,兴修梯田1517.32万亩,新建淤地坝143座,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402座,完成中央投资56亿元。
2023年5月下旬,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水保梯田建设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甘肃省水利厅供图
近年来,甘肃探索走出了黄土高原水保综合治理新模式。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探索实践总结出“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等四道防线的塬面治理保护新模式,有效遏制了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对居民和道路造成的危害,极大减缓了塬面萎缩速度,保护了土地资源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相关做法和经验被水利部在全国推广实施。
牛军表示,甘肃初步构筑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水保监管体系。特别是2019年以来,采用高分遥感监测结合无人机高频次监管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范围内26662个扰动图斑进行了现场复核,通过遥感监管手段,实现对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问题的精准判别,有效破解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工作量大的难题。(完)